產品搜索
春暖花開,北京各大公園的游船已經陸續開航,各式腳踏船、電瓶船在水面上搖曳,唯獨難覓傳統手劃船的身影。
電影《祖國的花朵》中,少先隊員在北海白塔下泛舟高唱《讓我們蕩起雙槳》的場景,成了幾代人的記憶。已年逾七旬的歌曲原唱者劉慧芳老人感嘆,如今手劃船日漸稀少,已很難再“蕩起雙槳”。
探訪發現,目前11個市屬公園中,北海和頤和園還保留著50條手劃船,約占全市游船總數的2.8%。
為了留住這段文化記憶,北海公園打造懷舊主題碼頭、推出手劃船健身卡,還在中學開設相關科目。園方表示,無論船隊如何發展,都會保留一定數量的手劃船。
游船現狀 “蕩起雙槳”原唱遺憾難覓手劃船
近日,探訪玉淵潭、陶然亭、紫竹院等公園及什剎海發現,游人乘坐的都是腳踏船或電瓶船。偶爾在水面上看到一條手劃船,也是工作人員撈水草用的。
手劃船能成為幾代北京人的記憶和北海的文化符號,與61年前拍攝的兒童電影《祖國的花朵》密不可分。這部電影的主題曲——由劉熾和喬羽創作的《讓我們蕩起雙槳》傳唱至今。歌曲原唱者、今年75歲的劉蕙芳老人告訴記者,當年錄制《讓我們蕩起雙槳》時她年僅14歲,是少年廣播合唱團的成員。
一天,作曲家劉熾拿著兩份《讓我們蕩起雙槳》的譜子,出現在少年廣播合唱團的排練廳。這兩套曲子,一套是2/4拍,一套是3/8拍,劉熾讓合唱隊員和小隊員們都聽聽,看大家喜歡哪一套。最終,大家都給2/4拍的譜子投了贊成票,理由是“有劃船的感覺”。
劉蕙芳回憶說,當年的錄音方法與現在不同,沒有那么多剪接潤色的技術手段。錄制時必須一氣呵成,中間不能有任何雜音。“一首幾分鐘的歌曲,錄一天都是很正常的。”她說,那次錄《讓我們蕩起雙槳》用了一個上午,有個小朋友餓得肚子咕咕直叫。錄音師聽了就說:“這是誰的肚子叫呢?都錄進去了!重來一遍!”就這樣,這首歌錄了十幾遍才完成。
“我已經十幾年沒劃過手劃船了。”劉蕙芳說,現在大多數公園里找不到手劃船,很難再體驗當年“蕩起雙槳”的感覺。
《祖國的花朵》演員盼留文化記憶
參與《祖國的花朵》拍攝的群眾演員富彬,今年也已經72歲了。她在11歲時參與了電影里“中山公園講故事”和“北海公園劃船”兩個場景的拍攝。“一條船上坐著三四個小朋友,鏡頭跟著船走。這一場戲就來來回回拍了兩三個小時。”富彬回憶說,在熒幕上只能看到她的兩條大辮子,正臉兒也沒露。即便如此,拍攝的過程還是很開心。“當時很多小朋友不會劃船,工作人員就站在水里來回推船,逗得我們直樂。”
富彬也很懷念劃船的感覺,結婚后幾乎每年都跟丈夫徐東鵬到公園泛舟。今年75歲的徐東鵬說,“我7歲就學會劃船了,年輕的時候繞白塔劃一圈只用半小時,腳踏船都追不上我。”
徐東鵬認為,劃船鍛煉不比去健身房輕松,“心、手、腦并用,胳膊和腰腹都得用勁兒”,F在老兩口已把劃船的訣竅傳授給外孫,“但要找個能劃船的地兒還真不容易。”他們希望能保留這種傳統文化。
尋手劃船 北海和頤和園還有50條
今年11家市屬公園共準備游船1800多條,其中北海和頤和園還有50條手劃船,約占游船總數的2.8%。這兩家公園提供手劃船,主要是為了滿足游客懷舊和健身的需求,其他公園沒有保留這種老船型。
前天來到北海公園,看到這里的20條手劃船全都租出了。愿意動手劃船的多為中老年人,也有一些年輕家長帶著孩子來劃船的。
劉蕙芳也由兒子陪著重游北海,倆人還坐上手劃船,蕩漾在太液池中。劉蕙芳坐在船頭,又唱起了熟悉的旋律:“讓我們蕩起雙槳,小船兒推開波浪……”此情此景,勾起了兒子的回憶。“小時候,媽媽老帶我來北海,她就是一邊劃船一邊唱這首歌的。”受母親影響,他從小就愛唱歌,也曾是少年廣播合唱團的一員。
46歲的市民林先生,帶著親戚到北海泛舟。他回憶說,小時候經常由父母陪著來北海劃船。“那會兒湖面上有很多手劃船,還經常能聽到有人唱《讓我們蕩起雙槳》。”林先生說,他年輕的時候談戀愛,到北海劃船是最浪漫的事。
現在,林先生只要去公園仍堅持選手劃船,還會邀著親戚一起劃。“只要有時間就會來北海劃船,回憶過去,還能鍛煉身體。”他認為劃船最鍛煉的是腹部和手臂的力量,“我就是經常劃船,肚子都慢慢兒下去了”。
80后的小王是北京孩子,他趁著周末帶女朋友到北海劃船。他說起上小學時,經常跟爸爸在白塔下邊劃船,“當時船的種類不多,我們主要就是選手劃的。”現在公園的船型越來越豐富,小王還是喜歡手劃船的感覺,“開電瓶船沒那種味道”。
“就在歌里唱過,但從來沒劃過。”15歲的山東小游客劉多運告訴大家,老師教他唱過《讓我們蕩起雙槳》,第一次來北海公園就想體驗一把,拉著爸爸去買手劃船的票。
船工回憶 冬天用麻布修補木船裂縫
北海公園游船隊副隊長楊萍介紹,1925年至1983年間,北海只有手劃船和渡船,市民能自己操作的只有手劃船,“手劃船最多的時候,能有兩三百條”。1983年后,北海公園陸續引起其他船型,由于水域面積有限,手劃船的數量逐漸減少。
楊萍提到,最早北海的手劃船都是木制的,冬天船上岸以后,船工要用麻布修補船體裂縫,維修難度大。上世紀90年代初,鐵質手劃船陸續代替木船,但存在長期浸泡易生銹的問題。而且鐵船很沉,冬天拖上岸特別費勁。再后來,北海引進了輕巧堅固、便于保養的玻璃鋼手劃船。“這種船不用上岸過冬,停在水上做些簡單的保養就行。”按規定,游船的使用期為8年,淘汰后將交由相關部門統一處理。
作為老船工的楊萍,還透露了一些劃船的技巧。首先要背對船頭坐,向前屈身、手臂打直;再把漿伸到水里,動作要舒緩;往回拉槳時,雙腳蹬住船體,用腰部發力。“每次劃槳都應保持一個標準動作,力量均勻地作用于每個槳。”
目前,北海共有461條游船,包括腳踏船、電瓶船、搖櫓船等十余種船型,并將保持20條手劃船的數量,暫無增減計劃。
傳承文化 中學將手劃船列為必修課
隨著游船不斷地更新換代,各大公園里的手劃船逐步淘汰。當年泛舟碧波,歌聲繞白塔的歡樂場景,漸成北京人的回憶。為了能再現經典,傳承手劃船文化,北海公園于2013年6月將西岸碼頭改造成“讓我們蕩起雙槳”懷舊碼頭。
在“讓我們蕩起雙槳”懷舊碼頭看到,手劃船上分別貼有“金色童年”“少年先鋒”“金榜題名”等字樣的主題標識。為了增加游船的舒適度,每條船上還配備了軟墊。岸邊的電子屏上,循環播放著黑白電影《祖國的花朵》,吸引了許多市民駐足觀看。同時,岸邊的音響里也循環播放著《讓我們蕩起雙槳》的旋律。在不遠處的草坪上,還設有三組與電影主題相關的雕塑。
公園的20條手劃船中,有一半已經裝上了小電機。游客在劃不動的時候,可使用電力驅動。這種助力手劃船的租金為180元/小時,較普通手劃船略貴。為了滿足市民劃船健身的需求,北海還推出了500元/10小時的手劃船健身卡。
為了傳承手劃船文化,2002年開始,北京師范大學版語文教材將《讓我們蕩起雙槳》收編入語文課本中。北京四中、八中、三十五中、實驗中學等學校,還組織學生到北海劃船感受傳統文化。八中少年班更是將手劃船列為必修的體育考試項目。
北海公園表示,雖然游船種類越來越多,但手劃船在人們心中的記憶不會抹去。公園船隊無論如何發展,都會保留一定規模的手劃船。